血脂管理
一、优化血脂报告对血脂管理的意义
提升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传统的血脂报告往往只能简单地显示各项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而无法全面反映患者的个体心血管风险。优化的血脂报告则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等),进行更精准的心血管风险评估,有助于早期识别高风险个体。
指导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基于优化后血脂报告的风险评估结果,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更加个性化的血脂管理方案。例如,对于极高危患者,可能需要更加积极地控制血脂水平,采用更强的降脂药物组合;而对于低危患者,则可能采取相对保守的治疗策略。
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优化的血脂报告不仅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疗参考,还能让患者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血脂状况和管理目标。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促进患者积极参与血脂管理,改善治疗效果。
推动血脂管理的精细化发展:随着优化血脂报告的普及和应用,血脂管理将更加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这将有助于推动血脂管理的精细化发展,提高血脂管理的整体水平和效果。
二、血脂项目检测及应用
新指南增加了ApoA1、ApoB、Lp(a)作为血脂常规检测项目,来帮助评估ASCVD风险及判断相关疾病严重程度。
2023版指南检查项目: 临床血脂检测的常规项目包括TC、TG、LDL-C和HDL-C ApoA1、ApoB、Lp(a)等已被越来越多临床实验室作为血脂检测项目。有条件单位可进行 sdLDL-C、脂蛋白颗粒或亚组分等检测,非HDL-C通过计算获得,是降脂治疗的次要干预靶点。
三、特定人群的血脂管理
特殊人群血脂管理要点:
(1)具有某些共存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脑卒中;
(2)特殊生理状态:如妊娠;
(3)儿童:儿童及青少年;
(4)高龄老年人:75岁及以上老人;
(5)特殊血脂代谢异常: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其血脂代谢状态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采取更为个体化的血脂管理策略。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进行人群ASCVD风险评估时,应重视患者有无高血压。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对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的控制应延伸到糖尿病患者。新指南对于糖尿病患者推荐采用LDL-C和非HDL-C同时作为降脂目标。对于ASCVD风险为中、低危的糖尿病患者,均应将LDL-C控制在2.6 mmol/L以下。
CK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较高,而血脂异常会进一步加剧此类风险,新指南对CKD患者的血脂管理明确了治疗建议。
作为可控的脑卒中再发危险因素,脑卒中患者的血脂异常在中国很常见,新指南提出针对脑卒中患者的降脂策略,拟进一步强化降脂药物的使用,提高患者发病后LDL-C的达标率。
相比2016版指南,新指南将对于高龄老年人(≥80岁)的指导意见更新为75岁及以上老年人。
我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但儿童及青少年血脂异常缺乏统一标准,根据美国儿童血脂异常标准,新指南提出了我国儿童及青少年血脂筛查及血脂异常定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