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
近期,广东佛山出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截至20日,佛山全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158例,均为轻症,无死亡病例。那么什么是基孔肯雅热?人感染后有什么症状?应该如何防范?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白蚊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热这个名字来源于非洲坦桑尼亚的基孔肯雅地区,在当地语言中意思是“变得扭曲”,描述病人因关节疼痛而弯腰的样子。
二、感染后会有哪些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是1至12天,通常是3至7天,典型症状是发热、关节疼痛、皮疹。
1.发热:急起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发热1d~7d。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表现为双峰热,持续3d~5d恢复正常。常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症状。
2.关节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急性期多个关节出现疼痛或关节炎表现,可有肿胀或僵硬,晨间较重,严重者不能活动,通常1周~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3.皮疹:发病后2天~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三、哪些人群和地区有感染风险?
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被带毒蚊子叮咬都可能感染,但在长期流行区儿童更容易发病。
高风险地区包括:
非洲:坦桑尼亚、南非等;
亚洲:印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
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巴西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云南、广东、浙江等地也曾发现过输入性或本地续发病例。
四、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有什么区别?
1、两个一样
传播途径一样,都是伊蚊传播。
防控措施一样,都是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灭蚊和清理孳生地和做好个人防护。
2、两个不一样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三倍。
虽然两者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皮疹症状,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另外,基孔肯雅热的症状相对轻一些。
五、如何预防?
1、近期计划出境游人员
出行前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出境前健康体检,及时查看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学习相关预防知识,做好防蚊、灭蚊的防护准备。
2、归国和即将回国人员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为1-12天,归国人员在入境后12天内需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12天境外旅居史。
入境前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主动进行健康申报并告知海关检疫工作人员近期旅行史及在当地有无蚊虫叮咬史,配合进行相应的检查和隔离治疗。
六、3个预防妙招
1、清积水灭蚊虫
蚊子幼虫主要孳生在水培植物瓶、坛、罐、树洞、竹洞等小型积水容器中,消除蚊虫孳生地首要任务是“清积水”,从根源上“灭蚊虫”。
建议定时“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水生植物定期换水洗瓶,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2、谨记防蚊要点
卧室纱门、纱窗、蚊帐必须装;蚊香、灭蚊拍、防蚊灯适时备;房间灭蚊杀虫、卫生死角要处理;出门长衣长裤、驱蚊手环不可少;户外树阴、草丛、凉亭等地方少逗留。
3、有症状需就医
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和特效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基孔肯雅热,主要是对症处理,出现疑似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