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之光——预防自杀
一、背景与现状
1、全国自杀数据:
国家卫生健康统计口径显示约25万人(自杀率为10万分之17.4)尤其上半年报告突破23万人,全年预估增幅约4.2%
2、自杀与年龄的关系
年轻人和老年人是自杀高风险群体,特别是青少年自杀率在某些国家呈上升趋势。
3、自杀与性别差异
男性自杀率普遍高于女性,但女性尝试自杀的次数更多,这与性别心理差异有关。
4、自杀的主要诱因
抑郁症是自杀的主要诱因之一,约4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
二、自杀行为的界定
自杀是指个体有意图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包括直接自杀行为和间接自杀行为。
自杀与意外死亡的区别:自杀是故意的自我伤害行为,而意外死亡则没有主观故意结束生命的意图。自杀未遂指的是个体尝试自杀但未成功,仍存活的情况,需要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三、自杀原因分析
抑郁症的影响: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患者常感到绝望和无助,失去生活的动力。
焦虑和压力:长期的焦虑和压力可能导致个体心理崩溃,增加自杀的风险,尤其是在应对重大生活变故时。
人格障碍:某些人格障碍,如边缘性人格障碍,可能导致情绪极端波动,增加自杀行为的可能性。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压力、经济困难和失业问题增加了个体的自杀风险,如经济危机期间自杀率上升。
社会孤立:缺乏社会支持和人际交往的个体更容易感到绝望,例如独居老人的自杀率较高。
文化与宗教信仰:某些文化或宗教对自杀的态度可能影响个体行为,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自杀被视为解脱。
健康问题因素:精神疾病的影响、慢性疼痛与疾病、药物滥用问题。
四、识别危机:
1、预警信号与风险评估
(1)突破沉默:理解自杀前的心理过程。常见诱因: 绝望感、无价值感、难以承受的痛苦(心理或生理)、认知狭窄(看不到其他出路)。
2、关键预警信号
言语信号:直接或间接谈论死亡、自杀(“不想活了”、“没我更好”),表达极度绝望、无望。
行为信号:分发珍贵物品、立遗嘱、突然的平静(决定后的解脱感);回避社交、自伤、物质滥用加剧;获取自杀工具。
情绪信号:剧烈情绪波动(尤其从深度抑郁突转平静)、长期抑郁焦虑、过度内疚羞耻。
情境信号:近期经历重大丧失(亲友、健康、工作、关系)、遭遇重大挫折或羞辱、孤立无援。
3、重点高危人群
(1)老年人:老年人自杀在中国自杀人群中居前4位,人步入老年后,往往贫、病、孤独接踵而至,再加上老年人脑部的变化,很容易产生轻生念头。
(2)青少年:调查表明,自杀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在青春期后期和假成人期,他们的情感往往起伏较大,心理素质不高,有可能诱发自杀。
(3)经济条件、社会角色急剧下降的阶层:一些“白领”和高级“蓝领”的自杀意向和自杀企图在升高很值得社会关注。
五、多层次预防策略
个体层面:成为“守护者”“问、听、陪、联、跟”五步法:
问:直接、关怀地询问自杀想法(“你最近是不是感觉很痛苦,甚至想到结束生命?”)。
听:不带评判地倾听,表达理解与关心。
陪:确保其安全,移除危险物品(尤其武器、药品),不独处。
联:立即联系专业资源(心理热线、危机干预中心、精神科急诊)或负责人(如辅导员、上级)。
跟:持续跟进,表达支持。破除常见误解:如“谈论自杀会诱导行为”(事实:开放谈论可降低风险)。
系统层面: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建立社区干预网络:社区志愿者和专业人士组成干预网络,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危机干预。
推广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减少自杀相关的污名化。
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设立免费或低成本的心理咨询热线和服务中心,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