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预防跌倒
一、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
1、生理因素:步态不稳;视力和听力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下降。
2、心理因素:抑郁、焦虑情绪;自信心不足;恐惧跌倒心理。
3、病理因素: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眼部疾病。
4、环境因素:地面湿滑、光线昏暗、通道狭窄等居家环境因素容易引发跌倒;社区和公共场所的道路不平、楼梯过陡或没有扶手等问题,会给老年人的行走带来困难;雨雪天气、路面结冰或湿滑等气候与季节因素会增加老年人跌倒的风险。
5、药物因素:服用影响神志、精神类药物,影响平衡和稳定性的药物,增加跌倒风险。
6、社会因素:家人陪伴情况不佳、社区服务不完善等社会支持系统不足的情况,会使老年人在生活中缺乏必要的帮助和照顾,增加跌倒的可能性。
二、老年人跌倒预防措施
1、自我守护:个人层面的跌倒预防
遵循“三慢三不”原则。起床慢、转身慢、上下楼慢;不过度仰头、不穿普通拖鞋、不摸黑行动。
进行平衡力训练:增强身体稳定性。金鸡独立扶椅背单腿站立,每侧30秒,每天3组,能增强腿部肌肉和平衡感;坐姿抬腿坐直抬腿至水平,每组10次,每天3组,有助于增强腿部力量;脚跟脚尖走沿直线交替行走,每天5分钟,可提高步态协调性;补钙组合每日饮500ml牛奶并保证10分钟日照,促进钙吸收和骨骼强度提升,多摄入蛋白质等。
选择合适的衣着和鞋子:舒适安全出行;
合理使用辅助工具:助力安全行动;
提高警觉性:时刻保持警惕。
合理规划日常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活动量根据自身情况规划,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危险时段外出减少在夜晚、雨雪天等外出。
2、居家安全:居家环境层面的跌倒防护网
(1)全屋通用法则:打造安全居住空间。
(2)卫生间适老化改造:保障洗浴安全。
3、公共无忧:公共环境层面的跌倒保障线。
(1)道路平整与无障碍设施:畅通出行之路。
(2)公共休息座椅设置:贴心休息港湾。
(3)公共厕所安全设施:保障如厕安全。
4、社会合力:社会层面的跌倒预防大作战
医院多学科团队协作:提供全面服务。
三、老年人跌倒后的处理方法
跌倒后现场自我初步处理:
1、四点支撑起身法:评估疼痛,翻身侧卧,手膝支撑,借力站起。四点支撑起身法适用于跌倒后无严重受伤情况。
2、声源定位与求救方法:连续轻拍固定家具传递位置,吸引他人注意。老年人应随身携带口哨、手机等求救工具。
3、保暖与止血技巧:拉拽床单被褥包裹躯干,保暖防寒。跌倒后出血应及时止血,可使用干净敷料按压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