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献血对社会的贡献
1、挽救生命的途径
献血为需要输血的病人提供及时的血液支持,是挽救生命的重要途径。在紧急医疗情况下,及时的血液供应可以挽救生命,献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2、社会互助和人道主义精神
献血体现了社会互助和人道主义精神,对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献血行动不仅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也促进了社会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传播。
二、献血对个人的好处
1、保持血液健康
定期献血可以帮助献血者保持血液健康,促进血液循环。献血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心血管疾病,对献血者的健康有积极影响。
2、享有优先用血权利
献血者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享有优先用血的权利,这是一种对自己健康的投资。许多国家和地区为献血者提供优先用血的权益,这不仅是对献血者的认可,也是对其健康的保障。
三、献血的基本知识
基本身体条件年龄:我国提倡18-55周岁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多次献血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者,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体重:成年男性体重需大于50kg,成年女性需大于45kg,体重过轻者献血后可能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血压正常、脉搏体温正常。
四、献血间隔与献血量
全血献血间隔:全血献血者每次可献200ml、300ml或400ml,间隔不少于6个月,间隔期保证身体恢复。单采血小板间隔:每次可献1至2个治疗单位,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
交叉献血间隔:单采血小板后与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四周,全血献血后与单采血小板间隔不少于三个月。
五、献血前的准备
1、献血前两餐饮食
献血前两餐应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如肉、鱼、蛋、牛奶及豆制品等,以免血液浑浊,影响血液质量。可选择清淡饮食,如稀饭、馒头、面包等,保持营养均衡,有助于维持献血时身体状态稳定。
2、睡眠与运动
献血前一晚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及剧烈运动,以确保身体处于良好状态,减少献血时出现不适反应的风险。睡眠不足或过度疲劳会使身体机能下降,增加献血过程中头晕、心慌等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六、献血的误区
1、献血会贫血吗?
男性:血红蛋白需高于120 g/L,女性:血红蛋白需高于115 g/L,献血不会导致贫血,人体会迅速补充失去的血液成分,不会引起贫血,反而可以刺激骨髓造血。献血可以刺激骨髓造血,人体会加速造血过程,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血液的更新和循环。
2、献血对健康有利吗?
(1)促进新陈代谢。献血后,身体会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适量献血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进血液更新,对身体健康有益。
(2)降低血液粘稠度。定期献血可以减少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适量献血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比不献血者低30%左右。
(3)增强社会责任感。献血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行为,可以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献血,可以帮助那些急用血的患者,为社会做出贡献。
3、亲属之间可以互相用血吗?
亲属之间一般不建议互相输血,尤其是直系亲属之间,原因主要是存在严重的健康风险。